地 址: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
电 话:020-123456789
网址:danyiluggage.com
邮 箱:admin@aa.com
圣母殿内的走进之美之根知道宋塑侍女像。
晋祠博物馆供图
观众参观晋祠圣母殿。晋祠
王 帆摄
晋祠献殿。博物
晋祠博物馆供图
唐代《晋祠之铭并序》碑。馆品古建馆
晋祠博物馆供图
近期,寻晋随着游戏《黑神话:悟空》走红,走进之美之根知道山西古建备受关注,晋祠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悬瓮山麓的博物晋祠迎来客流高峰。
晋祠初名唐叔虞祠,馆品古建馆又称“晋王祠”,寻晋是走进之美之根知道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(后被追封为晋王)及其母后邑姜而建。晋祠是晋祠目前国内规模最大、跨越时代最长、博物保存最完整的馆品古建馆祠庙式建筑群,堪称古代宗祠与造园艺术结合的寻晋典范,现存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各式建筑100多座,宋元以来塑像100余尊,铸造艺术品30余尊,历代碑刻400余通,匾联200余幅,古树名木122株,其中千年以上古树29株。千百年来,文人墨客对晋祠不吝赞美,李白、范仲淹、欧阳修等名家曾在此题诗作赋。
1955年,山西晋祠文物保管所(晋祠博物馆前身)成立。1961年,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24年,晋祠博物馆入选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。
建筑艺术宝库
亭台楼阁、宫观祠庙、塔桥廊坊……中国古典建筑中所有的样式,几乎都能在晋祠找到范本。
从晋祠博物馆东大门进入,沿着中轴线往里走,依次经过水镜台、会仙桥、金人台、对越坊、钟鼓楼、献殿、鱼沼飞梁,来到圣母殿。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布局严谨、造型别致,将古代建筑技艺、雕塑技艺和铸造技艺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“这条100多米的中轴线上有晋祠的三大国宝级建筑——圣母殿、鱼沼飞梁和献殿。”晋祠博物馆副馆长谢强在此工作已有20多年,对这里的一砖一瓦如数家珍。
从烈日下走进献殿,清凉之气萦绕周身。大殿面阔三间,进深两间,疏朗利落。古人在建造献殿时,没有使用一颗钉子,全部由木头榫卯组合而成。
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(1168年),1955年照原式进行翻修,保留了金代建筑的特点。献,即献祭的意思,献殿是古代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。“献殿建筑风格大胆创新,外形似大殿,却像凉亭一样四面通透,没有墙壁。这样可以通风降温,让祭品保鲜,体现了古人的营造智慧。”晋祠博物馆讲解员刘思兰介绍。
穿过献殿,便来到鱼沼飞梁。这是在方形水潭中建造的十字形石桥。古人称“圆形为池,方形为沼”,此沼中多鱼,故名“鱼沼”。沼中立有34根约0.3米见方的小八角石柱,柱础存北朝遗风。从高空俯瞰,石桥像一只大鸟展翅欲飞,故称为“飞梁”。据北魏郦道元所著《水经注》记载,“沼西际山枕水,有唐叔虞祠,水侧有凉堂,结飞梁于水上”,可见鱼沼飞梁在北魏时已存在。现存建筑为1953年按照原样翻修。
鱼沼飞梁是中国最早的十字形立交桥的雏形,对于研究桥梁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。中国古代桥梁多为一字形或拱形,此桥连通沼之四岸,桥面结成十字形,非常独特。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:“此式石柱桥,在古画中偶见,实物则仅此一孤例,洵为可贵。”
走过鱼沼飞梁,来到圣母殿。圣母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(984年),殿内供奉周武王的妻子、姜子牙的女儿邑姜,她也是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。
圣母殿是晋祠现存规模最大、最古老的建筑。此殿为重檐歇山顶,高19米,面阔七间,进深六间,平面近似方形。大殿外,8根廊柱上饰有木雕盘龙,虽历千年风雨仍栩栩如生,怒目利爪,鳞片分明,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服。
“圣母殿的形制、规格和构造方法,都是中国宋式建筑的典范。”刘思兰介绍,圣母殿采用“柱升起”“柱侧角”的建筑手法。柱升起,是指大殿前檐8根廊柱由中间向两边逐渐升起,每柱升高6厘米,这样增大了屋檐曲线弧度,使翼角高翘,视觉上给人以腾飞之感;柱侧角,就是大殿四周26根廊柱全部向内倾斜,形成侧角,增强了抗震性。
除了“三宝”,晋祠还有“三绝”——宋塑侍女像、周柏和难老泉。
圣母殿内完整保存了43尊彩绘泥塑。圣母邑姜像头戴凤冠,霞帔珠缨,端庄高贵。42尊侍从像对称分列于圣母神龛两侧,有的奉文印翰墨,有的洒扫梳妆、奏乐歌舞。这组塑像写实传神,对研究宋代宫廷生活、衣冠服饰和彩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。
圣母殿一侧,挺立着一棵周代古柏,历经近3000年依然枝干苍劲,郁郁葱葱。周柏高18米,树围5.6米,向南倾斜,卧于撑天柏之上,形似卧龙,又称“卧龙柏”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游晋祠时作诗云,“地灵草木得余润,郁郁古柏含苍烟”。周柏见证了晋祠的悠久历史,被视为祥瑞和长寿的象征,吸引了许多观众在此留影。
圣母殿另一侧是难老泉。“难老”出自《诗经》中的“永锡难老”,寓意生生不息、青春永驻。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,冬暖夏凉,清澈见底,长流不息,被誉为“晋阳第一泉”。唐代诗人李白曾泛舟于晋水之上,写下“晋祠流水如碧玉”“微波龙鳞莎草绿”的名句。难老泉亭中挂着明末清初书画家傅山题写的“难老”匾,笔法苍劲洗练,颇具神韵,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。
三晋文化史书
俗话说,“不到晋祠,枉到太原”。
晋祠之于太原,不仅是一座文化地标,也是一处精神家园,浓缩了三晋文化的精髓。
西周早期,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地,称唐叔虞。唐叔虞之子燮继位后,改国号为“晋”。唐叔虞被视为三晋文化的始祖,其后人在晋水畔初建唐叔虞祠以示纪念。春秋末期,晋国公卿赵鞅的家臣董安于在晋水之阳肇建晋阳城。晋阳后来成为赵国国都,也是后世太原城的基础。由此有了“先有晋祠,后有太原城”之说。
隋大业十三年(617年),李渊、李世民父子在晋祠誓师起兵,几个月后便夺取长安(今陕西西安),次年建立唐朝。唐贞观十九年(645年),唐太宗李世民重回晋阳,次年诣晋祠,写下《晋祠之铭并序》,刻于碑上。此碑是李世民唯一传世碑刻,是融其政治思想、文学和书法艺术于一体的珍品,如今保存在晋祠博物馆的唐碑亭内。
周之柏、唐之碑、宋之殿堂、明之牌坊、近代之馆舍……3000年文脉传承,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宝藏。
晋祠博物馆改造园内的傅山纪念馆、浮屠院、晋溪书院等当代建筑场所,同时利用文昌宫、唐叔虞祠、关帝庙等古建筑的闲置空间,打造“万古一脉——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”,以古建、塑像、金属器、碑刻、古树、祭祀文化为内容,引入声光电等科技手段,全面阐释晋祠的历史文化内涵。该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、中央文明办、中央网信办联合评选的2023年度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名单。
除了欣赏文物古建,在晋祠博物馆还能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。
8月5日,农历七月初二,晋祠庙会。这天,晋祠博物馆热闹非凡,舞狮表演气势雄壮,古筝、琵琶、二胡等乐器奏响悠扬旋律,“圣母大祭”礼仪表演依循宋代文化传统,读祭文、奏雅乐、献供品。
晋祠庙会是祭祀圣母邑姜诞辰的盛典,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“每年庙会我们都要精心准备,让公众沉浸式感受古代祭祀文化的庄严肃穆。”谢强说。
文旅融合盛宴
水镜台上,“剪桐封弟”“三家分晋”“水母娘娘的传说”等传奇故事精彩上演。这是晋祠博物馆与太原市话剧团合作推出的话剧《唐风晋韵话晋祠》,带观众跨越千年探源三晋文化。
水镜台是一座古戏台,包括前后两部分,从建筑形制来看,后台为明代建造,前台为清代补建。水镜台集楼、台、殿、阁建筑风格于一体,前部为单檐卷棚顶,后部是重檐歇山顶,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。此台造型雄奇,雕刻彩绘精美细致。1986年拍摄的电视剧《西游记》中,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时所变的小庙就是以水镜台为原型。
如今,古戏台焕发出新的活力。每逢重要节日,戏曲、相声、八音会等节目在这里轮番上演,为观众带来艺术享受。
近年来,晋祠持续开展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工作,请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研究院对馆内30余处文物建筑病害进行全面摸底调查,制定古建修缮及预防性保护方案,并开展古树名木抢救性保护。
晋祠博物馆不断丰富文物阐释利用方式,相继推出“唐音元韵——晋祠·永陵乐伎音乐文化联展”等数十个主题展览,开设线上展览60多个,研发30多个系列、160余种文创产品。此外,还打造了《晋祠十二时辰》《宋塑华裳》《礼仪千秋》《龙兴盛会》等实景演出;连续5年举办晋祠国风文化节,用文化表演、国风游园、国风摄影大赛等活动吸引年轻人。2023年共举办主题节日活动及临展92场,深受观众喜爱。
自去年来,“跟着86版《西游记》打卡山西晋祠”成为旅游新风尚,众多古建爱好者在圣母殿、鱼沼飞梁等取景地打卡拍照,分享到社交平台。今年上半年,晋祠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增长40%,8月份日均接待量达1.5万人次。
“我们希望把晋祠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全面生动地展示给观众,让大家感兴趣、看得懂,看过之后有收获和感悟。”晋祠博物馆馆长郭保平说。
(杨田参与采写)